在當下,為了防控疫情,各種場所都在進行高頻次的消毒,但使用傳統消毒液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多數消毒液本身具有一定毒性和刺激性,消毒后會產生一些有毒性和致癌的消毒副產物,過度消毒會對人體健康以及對環境和水源造成污染。據悉,在疫情防控期間,就監測到多起因消毒藥液濫用導致的野生動物異常死亡案例。有些地方的地下飲水檢測到一定程度的消毒液污染。
應該被重視的“DBPs"-消毒副產物 例如,我們常用的含氯消毒液,氯自1908年作為一種消毒劑問世以來,由于其低廉的成本和相對較好的殺菌效果,廣泛應用于水消毒,但隨著科學進步發展,發現用氯消毒會對環境、水源和人體造成較大危害。
1974,Johannes Rook發現氯類在水中形成有毒的消毒副產物(DBPs),導致直腸和膀胱癌。現代的病理學研究表明,DBPs可以對人與動物的生殖、發育健康產生不良影響(致畸、致癌)。如次氯酸鈉(次氯酸鈣)、次氯酸、二氧化氯、氯胺、溴和臭氧等消毒方法也發現有DBPs產生。
如何解決過度消毒造成的危害?
其實在上世紀60和70年代,由于衛生需要,消毒劑就曾被過度使用,人類也為此付出過很大的代價。在現在疫情下,消毒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我們怎樣才能既消毒又能避免消毒所帶來的負面危害呢?
不能過度、無邊界濫用消毒,應建立科學合理的消毒制度,就像在自來水廠和污水處理廠,用氯消毒是有嚴格的操作和防護規范的,而且在用量上也有明確規定的。消毒后的,如果條件允許應盡量進行再次沖洗,避免有害消毒液的殘留。消毒后產生的廢液應進行無害化處理,不能直接排放或隨處噴灑。應力所能及的使用生態、環境友好的消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