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隨著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水資源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不單單作為人類生活的正常飲用水來使用,其在工業生產業中的應用量也不斷上升。隨著水資源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水污染現象也越來越普遍化,且水資源的用途及使用方法不同,其受污染的程度亦存在差異,只有通過一定的程序及檢測設備對水質進行檢測,才能將水污染現象展現出來,并為水污染的治理提供保證,進而處理出符合標準的水質。此外,水質檢測結果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何選擇一種正確的水質檢測方式,確保水質檢測的準確性與穩定性成為水質檢測工作關注。
1.水質檢測目的及方式
水質檢測是確保水質標準達到相關規定的基礎,水質檢測主要就是通過各種檢測方式對不同的水體進行檢測,通過檢測水體的各項參數及標準來劃分水體性質,通常有物理、化學及生活三種水質,隨后再對同性質的水體進一步進行細分,其檢測的目的主要是用來判斷水質受污染程度、污染來源等,并進一步分析水質內部元素含量,一方面是為了確保人們飲用水的健康,另一方面則是為科學研究奠定基礎。水質檢測的方式較多,分為物理檢測方式(氣相色譜法)及化學檢測方式(等離子體法及電化學法),化學檢測由于使用范圍更廣,且臨床操作更為簡便等優勢而作為水質檢測的重要方式。
2. 水質檢測結果的影響因素
水質檢測結果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其中較為常見的有以下三方面:
(1)水源種類:水源種類的不同所選擇的水質檢測方式亦不同,且水源取樣的地點也不一樣,如城市生活用水需從總排出進行取樣,工業污染水源則需由設備排污口進行取樣,若不同水源的取樣及檢測方式沒有區分開來,則將會對水質檢測的準確性帶來巨大影響;
(2)水質的種類:水質種類的不同所選擇的檢測方式亦不同,如地表水的檢測需綜合考慮水源種類、流向、布局及水質的受污情況,而地下水的檢測需綜合考慮工業分布、土地利用信城市發展現狀等因素,需綜合考慮水質的種類再挑選較佳的檢測方式,隨后再開始取樣;
(3)檢測方式及設備的選擇:同類水源或同類水質若選擇的檢測方式及檢測時所用的設備不同,其檢測的準確性及穩定性亦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此外需定期校準及檢修檢測設備,在檢測之前一定要確認設備完好,試劑沒有污染,否則也會對檢測結果造成較大影響。
3.水質檢測的質量控制及提升措施
3.1 水質檢測準確性的提升措施
在進行水質檢測前,檢測人員需合理布局監測點,細致偵查水源地,并對水源地所在位置、不同物質的密度及物質分布情況進行繪制,以便選擇較佳的取樣位置,水質監測點的設置需考慮多方面因素,需符合技術要求,切勿就近設置。其次,通過先進的檢測儀器標記好當地的水源分布情況,相較于傳統的人工考察來講更為準確直觀,且更具科學性,方便檢測人員能夠詳細了解此區域的地質。末了再安排檢測人員到實際區域進行考察,并做出一份完善的調查報告,挑選出較適合的檢測區域及檢測水域,確定檢測點,以保證水質檢測的準確性,降低檢測取樣時所出現的誤差。在確定監測點后,再借助先進的監測儀器來檢測,以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3.2 水質檢測穩定性的提升措施
提高水質檢測穩定性的首要措施需嚴格控制水質檢測時的取樣頻率,定期取樣,對異常水質可酌情增加取樣頻率。此外,需充分考慮水質的用途再確定取樣頻率,若是居民飲用水可適當增加取樣頻率,正常情況下取樣頻率需控制在十天一次,檢測的頻率需控制在十天二次,但對于一些染污較為嚴重的水質,則需根據水質的污染程度及水質物質成分等來決定取樣及檢測頻率,方能有效保證水質檢測時的穩定性。對部份有可能對水質檢測穩定性造成影響的因素需提前給予分析,再針對性給予防范干預,及時排除這類危險因素。其次,需根據水質的特點及用途合理控制取樣時間,可以根據水質區域的不同進行分季節檢測。此外,可以長期建立一些水質檢測點,方便長期對水質進行檢測。末了,需要對水質檢測點給予合理的布控,在對河流水質進行檢測時,需考慮河流的深度及寬度后設置相應的檢測點。
綜上所述,水質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及穩定性不但受到水源種類及水質種類的影響,同時還受到檢測方式及檢測儀器設備的影響,需加強水質檢測時的細節管理,合理布局檢測點,借助選進的檢測儀器,合理控制水質取樣頻率及檢測次數等,才能有效保障水質檢測質量,確保水質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及穩定性。